“知识杨浦”在基础教育转型上练“内功” “创新杨浦”在创新人才培育上辟“新路”
创新载体 丰富实践:让创新试验“五彩缤纷”(附照片)
创新试验是载体,培育创新人才是主旨;创新教育是通道,倡导创新实践是关键。
杨浦区为全面贯彻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等6项教学工作意见,充分依托区高校集聚的优势,实施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师资培养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试验,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载体,这是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重要途径;丰富实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感言 创新过程也要“创新”
邵志勇
创新教育,决不是仅仅满足于学校搞一项活动,教师开一堂课,学生学一门技能,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素质教育。同样,创新试验也不仅仅是培养一两个发明家。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载体,在载体的构建、选择上也要用创新意识加以开拓。创新,更是一种实践,没有动脑动手的完美组合,创新是不可能奏出发展的乐章的。
因此,杨浦区在创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时,将创新载体作为加大投入的重中之重,将丰富实践作为重点试验的实施抓手,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创新人才是在想、做、创的修炼中实现“完成式”的,我们愿为这种进程的加快助力,为试验的成功发力。
(作者为上海市杨浦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
创新载体:区域共享青少年科技人才孵化基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点面结合”,纵横交错。
杨浦区在创新试验中,十分强调发挥各校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又重点建设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为“主干”的一批人才孵化基地。
仿真实验室建设启动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进行的课程拓展实训基地建设,将是一项重要功能。实训基地将使该区中小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班级化、课程化,做到创新素质培养的全面普及。目前,在区教育局、区少科站、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多方协调下,上海市青少年科学院沪东分院已经借助了一部分社会力量和资源,与上海市科技管理学校等单位确立了开展学生拓展实训课程的计划、方案及课程内容。
在开辟大规模实训基地的同时,沪东分院也将致力于扶植学校科技兴趣小组(社团、课题小组),为学生搭建高端的实验操作平台,目前筹建方案中初步确立了四个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天体实验室、信息图形处理和新能源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成套的实验菜单。同时,还将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特长的指导老师,携手打造精品科技兴趣小组(社团、课题小组),使之成为区科技教育的一大特色。
沪东分院还将设立网上分院,通过网上竞赛、学生课题管理、虚拟实验室等功能,充分发挥课程拓展实训及实施研究课题项目的平台的作用。
一批实验室开放
杨浦区推出一批与高校共建的实验室,进行先一步的探索。上理工附中机器人实验室、上财大附中金融实验室和同济一附中低碳实验基地分别挂牌启动,与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就科学、劳技以及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实训基地达成课程开发和实施协议,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的平台。
2009年10月27日 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机器人实验室启动,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白苏娣和杨浦区副区长吴乾渝等出席。实验室结合上理工的优势,定期开展《教授系列论坛》和《院士论坛》,普及科技知识;综合利用上理工大学的资源,组织社团学生参观上理工大学虚拟实验室等;同时让社团中的优秀学生参与上理工大学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理工附中还与延吉初级中学、延吉第二初级中学、上理工附小、杨浦区扬帆学校等五所学校签订协议,以机器人项目为载体,开展高中、初中和小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各学段间的衔接实践,实现合作办学共享双赢。
点评: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建设创新孵化基地,对开拓学生创新天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物质性的架构,说到底是产生创新“活动链”的纽带。
丰富实践:扩大创新活动的时空
创新教育,说到底是一个需要动脑动手的实践教育。
杨浦区在创建创新试验区时,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创新内容和形式。
承办创新大赛与高峰论坛
杨浦区承办的“上海市第24届英特尔青少年创新大赛”于2009年3月21日—22日在同济大学第一附中举行,共收到700多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大赛在鼓励和发掘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同时,积极培养青少年学生自主研究的创新精神,充分展现出上海青少年学生生机勃发的创造力和日益提高的科学素养。
随后,2009年4月11、12日杨浦区举办了“科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第四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论坛分别从“创新精神与创新环境”、“创新型教师的素养与成长”等方面展开交流与交锋。
这两项活动,与其说是承办,倒不如说是搭建了平台,为师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载体。
学生创新成果迭现
杨浦区集全区之力来推进青少年创新,创建了环环相扣的青少年创新体系。他们在上海市第24届英特尔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72名创新少年的57项创新成果走上展台,数量之多位居上海各区县之首。
这些成果充满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受折叠式瑞士军刀的启发,复旦附中的学生强荔设计出了一个“钥匙盒”,盒内5把钥匙共用一个手柄。据测算,如果国人都使用这种节省钥匙手柄的“钥匙盒”,能节约价值达8亿元的金属材料。控江二村小学五年级学生严真的作品是“冰雪天气防寒滑鞋套”,用各种旧鞋底制作了4副鞋套:4副带钉或带圈的鞋套分别能对付融雪地、积雪地、结冰地、全冰地的天气变化,避免使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得到了释放,创新潜质被激发了出来,创新项目源源不断。一年来,杨浦区共孕育出一千多个青少年创新设想,节能方面有“空调外机降温器”、“利用地铁风能发电的设计与研究”等;生活方面有“新型结构电扇模型”、“新型电动牙刷”、“多角度电蚊拍”等;助残方面有“新型助盲公交等车系统”、“助残过街机器人”等。中学生李城的一项创新,由于提出了动态博弈中的弱信息传递概念,入选第60届国际科学工程创新大奖赛。
如今,杨浦区已探索出了环环相扣的青少年创新体系,首先由社区承载中小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4万多学生在参与“节能小当家”、“我的项目,我来秀”等活动中找到了创新之源。
点评:让学生在校内外创新活动中,有导师指导,有场所保证,有动手项目,这样的创新才有源头活水。
相关链接 部分试验学校试验亮点
控江中学 对实验班采取以“立足过程、聚焦志趣、夯实基础、促进发展”为主要导向、以学分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学分制摒弃了过去仅注重学业成绩的单一模式,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生活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范围;采用“基础性学分+发展性学分+奖励性学分”的基本框架,既有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基础性指标,又有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我超越的发展性指标和奖励性指标;学科类评价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平时测试和学习态度的学分;在自主性选修课评价中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对组织能力、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增设了奖励学分,真正使得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了多元,评价角度由过去的终结性转向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功能由过去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了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由过去注重学业成绩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德智体、个性潜能和发展趋势。
杨浦高级中学 充分依托复旦、同济等高校优势,实施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试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挥杨高名师基地的优势,借助于漪老师、康士凯老师、陈小英老师三位名师基地主持人主持的名师基地活动的引领作用,开展中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参与高校(华师大、上师大)共建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工作。
复旦实验中学 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合作,在高一年级开设基础日语、基础德语和基础法语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准备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合作,与复旦大学史地研究所合作,确定“生命安全与危机干预”校本课程。准备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合作,确定“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和“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控江二村小学 兴趣活动育新苗,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尤其是取消晚托班以后,学校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近年来,学校根据科技教育特色和学生个性特长的自由健康发展,对原有的“科技教育六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已形成学校“科技教育九单元”和艺术、体育系列活动,丰富学校科技和艺体教育的内涵,真正满足了特长生学习需求。
上理工附小 利用上理工大学的物力、人力、财力资源,如以特色专业为依托的校本课程系列的创建,以大学实验室为依托的动手做项目,以大学优秀人才为依托的励志教育,强调落到实处。聚焦课堂教学实效的资源整合,如电子白板的使用,鼓励有专业基础、又有强烈兴趣的教师,率先进行有效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教学资源库的创建与网络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学生团队的有效合作研究等。
“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实施步骤
1、准备启动阶段(2009.1—2009.6)主要工作:精心挑选与组建试验队伍,成立由区政府、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院、高校、中小学校等领导和研究人员组成的试验工作组。完善各试验项目细化方案设计,加强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为各项试验做好前期准备。
2、全面实践阶段(2009.7—2012.6)主要工作:“3+1”试验项目全面推开,定期反馈试验进程,并在试验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好资料积累工作。
3、总结推广阶段(2012.7—2012.12)主要工作:进行试验报告的撰写,组织专家鉴定会,形成阶段性成果《依托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包括相关案例及影像资料等)。
经典事例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开始运作
2009年5月,杨浦区第一个青少年科技人才孵化基地——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揭牌成立。
这是杨浦区实施“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三年规划,充分发挥区高校资源众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平台。
作为区第一个青少年科技人才孵化基地,沪东分院的成立将为中小学生搭建参与课程拓展实训及实施研究课题项目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小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参与和国际创新成果接轨的课题研究架起了桥梁。
为发挥高校林立的区域优势,充分调动高校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沪东分院将通过建立课题研究“招标”机制、组建科技导师团等机制,让有科技特长的学生真正参与到高校科研领域、接触当今最新科学技术。